理响广东|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主题教育

 

2023-08-14 15:49:52
    发展实体经济 让广东制造继续走在前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裴长洪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两种产品属于实体经济,也都是制造业。围绕生产目标所进行的研发、运输、仓储、商业、信贷等活动是实体经济的延伸,离开使用价值实现,单纯地追求价值增殖的活动是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广东靠制造业起家,靠制造业当家,在多方面交出亮眼成绩单。2022年广东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大关,连续34年位居全国首位,拥有70余万户制造业企业法人和一大批优质企业、8个万亿元级战略性产业集群、19家世界500强企业;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持续稳定提升,由2018年的89.63提升至2022年的90.63,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72个标准分;全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4.49%,位居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要在全国竞争制造业领先中查找不足。一方面,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广东近年来制造业占工业比重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广东工业增加值率距离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仍有不小距离,提升空间还很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再次明确了制造业的重要战略地位,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全省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工作的总“路线图”和“施工图”,“制造业当家22条”重点突出制造新格局、变革新气象、创新新理念、发展新动能、政策新发展,是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接下来,要把“制造业当家22条”落地落实,切实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让广东制造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中山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攻坚战,一年多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对于中山而言,“工改”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抓手,是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有力突破口,也是改革精神再焕发、改革队伍再前进的集结号。

    提升广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 秦海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两次提及“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基础性需求的满足,也关系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参与全球竞争战略性目标的实现。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使命的广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方面,也应该走在前列,勇挑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梁。建议从战略、全面、系统层面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通过“强点”“畅链”“厚面”“筑体”提升广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一是“强点”,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链主企业研发投入意愿,支持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载体,围绕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进行攻关,特别是在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布局。继续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推动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支撑能力。

    二是“畅链”,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要素流动,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布局。注重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合理本地配套率,明确要素流动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紧抓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契机,加快构建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要素流动协同响应机制,强化湾区节点城市外溢功能,提升要素流动效率。强化不同资源禀赋、不同能级城市的“垂直分工”,同区域、同能级的“水平分工”,构建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的多层次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在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中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畅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是“厚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绿色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厚度。推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应用,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一批能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主体,推广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数据驱动新模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低碳转型,加快构建大湾区统一的碳定价市场,构建激励绿色创新和绿色消费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是“筑体”,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生态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综合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叠加优势,抓住机遇,推动省重点优势产业链国际化再布局。

    以“五大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 庄乐从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态势错综复杂、竞争形势非常严峻,要清醒认识研判广东制造业发展所处地位阶段。从全球看,广东制造业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阵列向第二阵列跃升阶段,但多数行业领域依然位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后续发展承压,同时正面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端挤压”。从全国看,兄弟省市加快崛起,广东制造业发展面临综合优势弱化、压力巨大、形势挑战严峻等问题。从自身来看,新兴产业领先优势不明显,传统产业“裹足不前”,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和国际竞争力不够,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抵抗风险冲击的能力不足。如何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是广东高水平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省委“1310”具体部署明确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既体现了广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业强省一以贯之毫不动摇,同时也彰显广东在新征程上以制造业带动产业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路径提升的坚定决心。要按照省委部署,深入实施“五大提升行动”,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实施“大产业”立柱架梁行动,通过培育壮大千亿万亿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等,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施“大平台”提级赋能行动,高标准建设一批“万亩千亿”园区载体,持续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引领力的产业发展平台。

    实施“大项目”扩容增量行动,实施2023—2027年工业投资“跃升”计划,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优化重大项目建设全流程服务,打造吸引全国全球重大项目和投资的首选地。

    实施“大企业”培优增效行动,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十百千万”计划,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群。

    实施“大环境”生态优化行动,进一步完善制造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实行“亩均论英雄”要素资源配置改革,加快建设制造业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发展环境高地。

    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省社科院党组书记、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郭跃文

    传统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地位重要、作用特殊,是做强夯实筑牢制造业这个立国之本的基座。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为中国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坚实支撑,进一步增创发展新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中掌握战略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研判全球发展大势、精准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广东传统制造业占全省规上工业的三成以上,依然是广东制造业的“顶梁柱”。迈上新征程,要牢牢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主攻方向,努力在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上交出优异答卷,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从“加强标杆示范引领,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需求”“优化关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数字化转型供给水平”“提高人才和公共服务支撑保障能力,降低转型门槛”三方面共同发力,着力破解企业转型成本高、动力不足等难题,推动数字化转型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是深入推进智能化转型,把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到新高度。深入实施“强核工程”,着力解决基础能力薄弱的问题;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解决企业“不敢转”的问题;加强转型指导和服务,助力解决企业“不会转”的问题。

    三是要大力推进绿色化转型,把传统制造业的生态底色擦得更亮。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坚持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做好源头管控、碳排放权交易、优化政策环境等工作,加快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最大程度激发企业绿色化转型的内生动力。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表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三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必须坚持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充分发挥优势叠加效应,推动广东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加快推进“工改” 不断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

    中山市副市长 周作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全面掀起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热潮,重塑中山产业发展格局,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截至目前,已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2.2万亩,新招引企业147家、服务本土企业221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近850亿元。

    中山土地开发强度近40%(有8个镇街高于50%,最高达86.9%),预计到2035年全市新增产业用地不足1万亩、平均每年不到600亩,多年来招商引资项目落不了地,一批本土骨干企业外迁,工业投资连续多年珠三角垫底。大量的低效工业园,已经成为中山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瓶颈障碍。“工改”势在必行,但难度很大:土地权属复杂、整合税负高、收储资金不足、改造成本难平衡、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再加上既得利益群体、农民和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让“工改”成为一块十足的“硬骨头”。

    中山坚决以改革思维破解“工改”难题,蹚出具有中山特色的“工改”路子。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打造“一把手”工程,汇聚“工改”新合力。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勇于探索突破,跑出“工改”加速度。三是坚持广引“活水”,解决资金难题,注入“工改”新动能。四是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用心用情服务,打开“工改”新局面。在充分借鉴顺德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推出“村企合作+单一主体归宗”“政府收储+异地代建”等改造模式升级版,推动土地“碎片”变“连片”、“低效”变“高效”。

    到2024年,中山将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近6万亩,预计将拉动固定资产投资1770亿元;“工改”项目完成改造并入驻产业后,预期可带来总税收近200亿元/年,其中增量税收近150亿元/年。届时,中山将拥有一批高端载体,形成一批改革成果,变得更加美丽宜居,进一步实现动能切换、产业重塑、绿色发展。

    把制造业这个立省之本做强筑牢

    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谭炳才

    多年来,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取得显著成效。广东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76.1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4.77万亿元,增长超590倍。面向未来,要重点从提升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能力、提升区域布局谋划能力、提升产业园区主阵地集聚配套能力、提升要素保障能力等方面入手,把制造业这个立省之本做强筑牢。

    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推动制造业发展从规模成本主导加快转变成为创新要素主导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三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加快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性突破,积极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推进“国之重器”建设,重点突破一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引领发展的颠覆性技术,抢先在新赛道建立以我为主的自主可控高端产业体系。加大战略性、前瞻性、突破性技术的研发投入,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

    必须坚持一体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原则,因地制宜推动全省制造业区域布局优化。坚持一体化发展,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加强与珠三角的协同联动,注重从延链补链强链的角度有选择性地推动产业链延伸,以产业主平台为载体,策略性引资引技引智做好制造业布局,在区域协同发展中不断拓展广东制造业发展腹地。坚持差异化发展,推动各地市立足资源环境、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宜高技术制造业则高技术制造业,宜传统产业则传统产业,形成全球竞争型龙头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接续成长城市和其他城市等城市间合理分工的产业链价值链布局。坚持特色化发展,念好“山”“海”经,打好“湾区”牌,做大“侨”文章,乘“数”而上,“技”高一筹,再造一个新广东。

    必须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好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各类平台载体,提升“招引育留”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做强做优产业园区主阵地,提高园区基础设施水平、高端产业服务能力和主导产业集聚能力。发力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科技金融,建立“一产业一基金”“一园区一基金”“一平台一基金”多层次基金体系。用好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推动“引进来”“走出去”。

    必须创新要素支撑保障机制,以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有效激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活力。加快建立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鼓励各地采取统一收储后出让、“三旧”改造、“工改工”、工业上楼等多种方式拓宽工业用地供给渠道。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进一步加强高层次紧缺人才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更加细化的免责容错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大胆创新创业,鼓励党员干部大胆作为、奋勇争先。

    让数字化在广东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蒋余浩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数字中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广东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巨大、优势突出,走在全国前列,但与建设数字强国的要求相比、与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原始创新乏力、数字产业生态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有待升级等问题与不足。迈上新征程,广东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健全、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抓住关键点和薄弱点发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坚实支撑。

    首先,推进原创型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契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科研活动。改革科研管理体制,鼓励支持企业内部设立科研机构,考虑将职称自主评审权下放至行业领军企业、新型科研机构等单位。协同港澳建立科研协作联合体。建立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联合科研机构以共同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并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及产业化的联动发展。在三大平台探索建设兼顾服务于港澳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其次,加强数字产业生态建设。做大做强我省信创产业。积极构建软件开源生态,大力丰富场景应用,推动我省信创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抓住丰富软件生态这一信创产业发展的活力之源,促进软硬件技术水平整体跃升,建设形成高质量的信创生态体系。大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创新“揭榜挂帅”“业主制”“首席科学家+委托”等核心技术攻关组织管理模式,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聚焦GPU、CPU、SSD等硬件技术突破,做大做强战略性支柱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在元宇宙、量子信息、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生态培育上取得新突破。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平台型企业向创新型中小企业开放核心应用、内容等平台能力。挖掘在线教育、医疗健康、交通、能源、网络文娱、智能制造等领域潜在需求,以创新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数字产业快速发展。

    再次,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不同区域和城乡实现行业专网一体化建设,弥合“数字鸿沟”。支持龙头企业以数字化手段延链、扩链,构建区域城乡协调联动的发展生态。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发展内生动力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党委常务书记、首席行政官 王金发

    当前,以清洁能源与工业智能相结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世界经济从更加依赖能源资源转向更加依赖能源技术。而新能源的本质是制造,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加快建设智造中国,才能把能源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展望未来,明阳将始终坚持制造业当家不动摇,一如既往地以产业报国为初心,扎根广东,走向全球,努力在新能源产业革命中建立竞争优势,助力广东制造、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

    一是向海图强,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拥有4114公里海岸线和41.93万平方公里辽阔海域,海洋资源禀赋优越。全省海上风电规划超过1.1亿千瓦,已成为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全球海上风电看中国、中国海上风电看广东”,发展海上风电具有良好基础。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与创新引领,切实担负起广东海上风电“链主”使命,坚持以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是经略海洋,打造现代化海洋经济产业新支柱。通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和绿电制氢,不仅可以满足我省未来新增电力需求,促进我省从传统能源消费大省向清洁能源产业强省转型,构建海上能源带和陆上产业带,打造两大万亿级海洋经济海陆产业集群,还有助于保证大湾区能源安全。我们将进一步挺进深蓝,加大经略海洋力度,为深远海风电的规模化、经济化开发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并推动以海上风场为基础平台的海水制氢、海洋牧场立体融合开发。

    三是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将不断适应全球人才竞争新形势,加快构建新型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利用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
    (来源:学习强国)